桓阶早年当过郡守的功曹史。太守孙坚推荐他为孝廉,后被朝廷任命为尚书郎。桓阶因父亲去世返乡奔丧,正赶上孙坚在攻打刘表时战死。桓阶便冒着生命危险前去拜见刘表,请求为孙坚送丧。刘表被他的义气所感动,就把孙坚的尸首、灵柩让他带走了。
劝说张羡建安五年(200年),曹操与表绍在官渡相持不下,刘表带领荆州的人马全力接应袁绍。桓阶见到这种情况,就劝说太守张羡道:“不论干什么事情,采取什么行动,只要不是以礼义为根本,就没有不失败的。因为明白这个道理,所以以前齐桓公就率领诸侯尊崇周天子,晋文公就追杀太叔又收留周襄王,并帮助周襄王复了位。如今袁绍违背了这个道理,而刘表又紧随其后,他们走的都是自取灭亡的路啊。您一定要深明大义,明辨是非,保全福运,远离灾祸,决不能和他们同流合污!”张羡问:“但是咱们现在又该怎么办才好呢?”桓阶说:“眼下曹操的力量虽然很弱,但是他仗义起兵,挽救朝廷的危亡,奉王命讨伐罪臣,天下人谁敢不服?如今您若能把四郡的力量联合起来,保住三江,等待曹操的大军,到时候里应外合,难道这不是一条出路吗?”张羡说:“好!”于是把长沙和周围三郡的人马都动员起来对抗刘表,又派出使者前去谒见曹操,曹操十分高兴。这时袁、曹之间的战事正接连不断,曹军一直未能南下,而刘表却加紧攻击张羡。张羡病死,长沙城被攻破,桓阶只得自己躲藏起来。过了很久,刘表又征召他做从事祭酒,还打算把妻子的妹妹蔡氏嫁给他。桓阶推说自己已有了老婆,拒不接受,接着又称病辞官告退了。
效力曹操
建安十三年(208年),曹操平定荆州之后,听说桓阶曾经为张羡出谋划策,认定他是个奇才,就征聘他做丞相掾主簿,在丞相府典领文书,参与机要。后又调任赵郡太守。魏国建立之初,桓阶任虎贲中郎将侍中。当时尚未确定太子,而临菑侯侯曹植很受曹操的宠爱。桓阶就在曹操面前多次夸耀曹丕德操优良,年纪又比曹植大,适宜立为太子。不论在大庭广众之下,还是在单独召见的时候,桓阶都是这样劝说曹操,从始至终态度十分恳切。这时,大臣毛玠、徐奕因为刚直忠正,不纳私党,被西曹掾丁仪视为眼中钉,丁仪就多次在曹操面前说他俩的坏话,全仗着桓阶在一旁劝解、周全。桓阶在曹操面前夸奖顺时应世之臣,助成事情成功,匡救忠良,大都如此。桓阶以后又升任尚书,协助曹操处理军政要事,还主管着选拔人才的事务。
计破关羽
建安二十四年(219年),曹仁被关羽围困,曹操派徐晃前去援救,起初徐晃兵力不足,未能顺利解围。曹操打算亲自领兵南征,以救援曹仁,就把自己的想法跟大臣们讲了,问这样办行不行。大臣们都回答说:“你要是不赶紧去,这场战事必败无疑。”惟独桓阶说:“大王您认为曹仁等能不能完全由自己判断形势、处理战事?”曹操回答:“能。”桓阶又问:“大王是不是怕他和徐晃不尽心尽力?”曹操回答:“不是。”桓阶再问:“那您为什么还要亲自前往呢?”曹操说:“我只是担心敌军人马众多,恐怕晃等势力不如敌人。”桓阶说:“眼下曹仁等身处重围之中而能拼死守城毫无二心的原因,正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境地和您距离遥远。人常说,居万死之地,必有死争之心。如今他们内有死争之心,外有强将援救,大王如果统率大军按兵不动,从容向敌兵显示我军的实力,哪儿还用得着担心失败而亲自前往呢?”曹操觉得他说得有道理,就统率大军驻守在摩陂。没过多久,蜀军就被打退了。
曹魏元勋
黄初元年(220年),曹丕即位后,桓阶升任尚书令,成为直接对曹丕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官员,事实上即成为宰相,封高乡亭侯,加侍中。
黄初二年(221年),桓阶得病,曹丕亲自去看望,对他说:“我刚刚把我自己未成年的儿子和国家的命运寄托给你,你可要保重和努力啊!”后又晋封桓阶为安乐乡侯,食邑六百户,还把他的三个儿子都赐封为关内侯。因为桓祐是桓阶的嗣子,所以没有封侯,但是当桓祐病故之后,曹丕也追赠他为关内侯。
桓阶病势严重,曹丕又派使者传诏拜他为太常。桓阶死后,曹丕伤心得直流眼泪,谥封他为贞侯。桓阶的儿子桓嘉继承了他的爵位,桓阶的弟弟桓纂被任命为散骑侍郎,也被赐封为关内侯。
正始四年(243年)七月,桓阶得享从祀于曹操庙庭。
三国桓阶的亲身经历
有句话叫做臣子择明君而事之,是说不仅是君主选择臣子,当臣子也同样在选择君主。这要是放在一统天下的和平年代,这句话未必有用,为什么 因为不管皇帝是昏君还是明君,你根本就没得选择,你能选择的只能是不出来当官。能反映这句话意义的是在战乱年代,三国就是最典型时期之一。
三国鼎立之前,统一的天下已经是分崩离析,有地盘有实力有野心的诸侯不下十人,他们为了能够代汉而立,都在拼命地搜罗人才,而真正有才学有能力有眼光的人却不会轻易以身相许。比如说曹操手下的荀彧,袁绍以很高的礼节对待他,他的弟弟和同郡人郭图等人都委身于袁绍,他却离开了这个当时天下实力最为强盛的人投奔了曹操。更典型的例子是诸葛亮。出仕的时候天下形势已经基本明朗,北有最为强大曹操,南有“已历三世”的孙权,身边还有一个“带甲十万”的刘表,但诸葛亮一个也不选择,偏偏选择了当时还是手无寸土的刘备。不管后来是不是由刘备所创政权统一了天下,但诸葛亮的政治主张能被君主所接受并坚定不移地实行,官位能够达到“位极人臣”的丞相,还能成为下一代的顾命大臣,作为臣子,整个中国历史能有几人
想想看,还有比这个选择更为明智的吗 稍逊一点,三国这样的明智之人不少,像张绣手下的贾诩,他不但自己看好曹操,还要说服主子一块儿投奔。不过,贾诩所选主公甚多,多有不成事之人,所以,贾诩谋略虽高,见识则说不上有多明,至少,他比诸葛亮等人还是有差距的。三国时期还有一个人,他一生面临着三次抉择,而每一次的抉择都在事后证明是正确的。尤其是最后一次,曹操在曹丕和曹植两个儿子之间的摇摆不定,也导致了大臣们选边站队。在这个人身上可以证明,站队正确跟对人,有时候比才能更为重要。
这个人就是桓阶。
桓阶( —221年),字伯绪(《孙夫人碑》作伯序),长沙临湘(今湖南长沙)人。桓阶字伯绪初任郡功曹,太守孙坚察举桓阶为孝廉,任命为尚书郎。桓阶的父亲桓胜死后,桓阶回到家乡奔丧。恰在这时,孙坚因为攻击刘表战死,桓阶冒着生命危险去见刘表,乞求孙坚的尸体要为他发丧。刘表被他的义气所感动,就将孙坚的尸体给了他。曹操平定荆州,感念桓阶曾游说长沙太守张羡投曹,任命他当丞相主薄、赵郡太守。曹操封公建国,桓阶任虎贲中郎将、侍中。曹丕继位,桓阶任尚书令、侍中,封高乡亭侯,被曹丕视为寄命之臣。
察举孝廉是汉代官吏的基本选拔制度。在制度制定初期,它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。但随着一个朝代的没落和官场的腐败,这项制度也逐渐变味走调,成了豪强和官吏安插私人亲信的工具。具体到桓阶来说,他得到了孙坚的举荐,也就是把自己纳入了孙家的人事体系。
曹操和袁绍相拒于官渡,袁绍前来联合刘表,刘表虽然并没有进攻曹操,但却答应了袁绍的联合要求。桓阶劝说长沙太守张羡说“举行大事而不从道义出发,没有不失败的。现在袁绍背道而行,而刘表响应他,这是自取祸患。”当时,曹操已经将汉献帝迎接到了许县,以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。袁绍不接受汉献帝的任命,而又将进攻的目标定为许都,这在道义上是有亏的,所以桓阶才会说这是“背道而行”。桓阶又说“您如果想立下功劳,申明正义,保全幸福,远离祸害,就不要和他们联合。”张羡说“那么我倾向谁才行呢 ”桓阶说“曹公虽然实力较弱,但仗义起兵,解救朝廷危难,尊奉皇上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,谁敢不服从 现在您率领四郡保住三江等待他的到来,并做他的内应,不是可以吗 ”张羡同意他的意见,率领长沙和周边三郡抗拒刘表。同时派使者去见曹操。曹操虽然很高兴看到这件事,但由于和袁绍相持于官渡分不开身,只能是眼看着刘表攻打张羡。张羡病死后,长沙城也被攻陷,桓阶自己便躲了起来。过了一段时间,刘表找到桓阶,任命他为从事祭酒。刘表想把妻子的妹妹蔡氏嫁给桓阶,他以自己已经结婚为理由予以拒绝,并乘机托病辞去官职。
汉代强调孝道,所谓孝廉的孝,就是被举荐的最基本的条件。桓阶能够安葬孙坚,这对孙坚的后代家人们来说,既是一种报答,也是一种恩德,如果他去孙策孙权那儿,孙家是应该给他一个较高的官职的,因为桓阶本身就是一个有官职的人。但是桓阶既没有选择孙权,也没有选择刘表,而是选择了“归隐林下”,我们是不是可以看作是他在等待时机
果然,曹操平定荆州后,听说当年张羡背叛刘表是桓阶出的主意。曹操是个聪明人,他知道这个主意对他的重要性。当时虽然刘表犹豫不决,并没有打算真的出兵支援袁绍,但如果没有张羡的背叛,谁又能保证刘表就不会一时脑袋发热真的出兵攻打曹操 有了张羡这个背叛,刘表就是想北上出兵也不可能了。于是,曹操招来桓阶,任命他为丞相掾主簿,后升任赵郡太守。